中国企业发展的三十年三个阶段
施 炜
从历史的角度看,可以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
80年代的企业发展,从产权性质来说主要是两类:一个是苏南的乡镇企业,一个是浙江和珠三角的民营经济,像广东的何享健、浙江的鲁冠球等,他们所掌管的民营企业,当时还没有国际化,主要做的一是国企的配套,这个以苏南企业为主;二是国企的补充,因为当时人的欲望被部分释放出来了,出现了一些新的需求,国企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民企正好做个补充;三是替代国外产品。
90年代开始就不一样了。我曾做过统计,中国最著名的品牌基本上是90年代前后诞生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例如服装界雅戈尔,它出现相对较早,80年代中期就有了,格力电器、TCL彩电发轫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为、长虹、创维等企业都是90年代前后,经过十年改革开放的孕育诞生的一批国内品牌企业。在这个阶段,这些企业的发展第一是基于内需,第二是进口替代(主要是消费品领域的低层次进口替代)。
2000年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出现了新一轮的进口替代,产品从下游开始走向上游。此时外向型经济下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国外订单逐渐增加,国际化加速。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见到成效,与之伴生的是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寻租增加且形式日益多样化。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总的来说不及国有企业。
2000年以后,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许多企业也错失了一些机会,内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在战略上没有走技术导向(华为是特例,不能代表中国企业)的路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家电企业没有往上游延伸,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而是进行了一系列横向扩张。 2000年以来有些企业依托国内外市场迅猛扩展后,并没有进行不对称竞争,没有集中优势兵力,没有在后发的情况下突破,没有聚焦,而是进行无关多元化发展,个中原因值得分析。
中国企业三十年的四个成长阶段
杨 杜
按照我观察企业成长的思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的成长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人和事的关系,关注如何把事情做好,从做事中学习,理论上叫做“企业事理学”阶段;第二阶段,关注人和人的关系,当组织发展、人员增多后,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企业家关注的要点,理论上叫做“企业管理学”阶段;第三阶段,关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企业家开始琢磨更高层的制度安排——企业治理结构......
【以上资料均属节选、详文请阅览印刷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