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融资路径比较单一,相比较于国有企业融资条件更为苛刻,这些是公认的事实。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那些迅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融资能力都是超强的,毫不逊色于国有企业。剔除通过灰色交易获得的资金外,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们中的多数为了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资本)走出了一条融资的创新之路。
其实,中国的民营企业融资难,难在观念。作为中国人,几乎人人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其实应该是“观念落后就要挨打”。相当一批民营企业的掌门人总是按照国有企业的融资思维出牌,结果可想而知。等到银行开始重视民营企业的时候,许多民营企业的规范程度不够,凭借“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做账逻辑获得一时支持,结果是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企信任关系弱化,又为自身今后拓宽新的融资路径设置了障碍,甚至因为基础性缺陷而抱恨终身或者被迫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优化调整。那么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这需要企业在一个合适的时点上进行融资结构调整和创新,并绘制符合自身条件的融资总路线图,化被动为主动,从而面向未来 5 - 10 年,享有本来属于自己的融资平台,顺风顺水地做事业。
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家必须构建全面融资观,绘制企业融资总路线图,为企业成长创造理想的融资平台。全面融资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建立融资就是评价、创造企业价值的观念。
由于缺少对企业价值的客观评价,提供资金的机构无法评价自身的风险。而作为一个企业所有者,如果仅仅将分红当作自己所创造的价值,那是非常狭隘的,同时更要清楚地知道,企业家给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企业本身,为此企业股权价值才是核心利益所在。所以倡导为股东创造价值不能成为一句空话,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融资行为当中。既然评价了企业的价值,也就意味着企业本身是可以交易的,惟有可交易的价值才是可实现的价值,否则只是纸面富贵。银行是根据企业的净资产提供借贷的,由于价值评价没有考虑成长性因素,因此银行更强调担保、负债率等。而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以及公开资本市场主要是根据企业成长性进行企业价值评价,所以企业价值评估工具与银行完全不同,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的工具包括现金流折现法( DCF )、杠杆收购分析法( L-acq) 、可比公司分析法( Comps )、前例参考法( P-paids )、市盈率法( P/E )、期权法等六种。
接下来,我们借助案例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专利新药的研发周期一般长达 10 年,整个过程没有收入产生,而且投入巨大,成功的融资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而融资的重点是价值评估。研发中的新药价值评估体系是按照项目进展程序确定的(注:此处仅涉及思路,不涉及具体评估。):
首先,对新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前景和经营前景进行预测,采用可比公司分析法、前例参考法及现金流折现法,计算在未来某一时期新药上市时的项目价值;
其次,预测建造满足预期市场需求的相应生产工厂的投资、管理与营销的前期投入及从建造到投入使用的预计期限;
再次,预测 FDA 认证过程中费用的分期投入额、投入时间、申报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成功概率。在此基础上,运用选择权法评估,倒推出通过 FDA 认证前的项目价值。
如果上市可比公司和私募转让案例公司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则应对选择权法的评估时期进行相应调整。
图 1 研发中新药的价值评估思路
【以上资料均属节选、详文请阅览印刷制品】